|
(二)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手段与效益
关于什么是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有一个较为正式的定义。80年代初,美元对所有欧洲国家的货币汇率都呈升势,围绕着工业国家要不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1982年6月的凡尔赛工业国家高峰会议决定成立一个由官方经济学家组成的“外汇干预工作小组”,专门研究外汇市场干预问题。1983年,该小组发表了“工作组报告”(又称“杰根森报告”),其中对干预外汇市场的狭义定义是:“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的任何外汇买卖,以影响本国货币的汇率”,其途径可以是用外汇储备、中央银行之间调拨,或官方借贷等。其实,要真正认清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实质和效果,还必须认清这种干预对该国货币供应及政策的影响。因此,在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手段上,可以分为不改变现有货币政策的干预(sterilized intervention,又称“消毒干预”)和改变现有货币政策的干预(no sterilized intervention,又称“不消毒干预”)。所谓不改变政策的干预是指中央银行认为外汇价格的剧烈波动或偏离长期均衡是一种短期现象,希望在不改变现有货币供应量的条件下,改变现有的外汇价格。换言之,一般认为利率变化是汇率变化的关键,而中央银行试图不改变国内的利率而改变本国货币的汇率。
中央银行在进行这种干预时可采取双管齐下的手段:
(1)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时,同时在国内债券市场上卖出或买进债券,从而使汇率变而利率不变化。例如,外汇市场上美元对日元的汇价大幅度下跌,日本中央银行想采取支持美元抛出日元,美元成为它的储备货币,而市场上日元流量增加,使日本货币供应量上升,而利率呈下降趋势。为了抵消外汇买卖对国内利率的影响,日本中央银行可在国内债券市场上抛债券,使市场上的日元流通量减少,利率下降的趋势因此而抵消。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债券和国际债券的相互替代性越差,中央银行不改变政策的干预就越有效果,否则就没有效果。
(2)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通过查询汇率变化情况、发表声明等,影响汇率的变化,达到干预的效果,它被称为干预外汇市场的“信号反应”。中央银行这样做是希望外汇市场能得到这样的信号: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要发生变化,或者说预期中的汇率将有变化等等。一般来说,外汇市场在初次接受这些信号后总会作出反应。但是,如果中央银行经常靠“信号效应”来干预市场,而这些信号又不全是真的,就会在市场上起到“狼来了”的效果。1978年至1979年卡特政府支持美元的干预,经常被认为是“狼来了”信号效果的例子。而1985年西方五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的“广场饭店声明”立刻使美元大跌,就经常被认为是“信号效应”成功的例子。
所谓改变政策的外汇市场干预实际上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转变,它是指中央银行直接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而听任国内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朝有利于达到干预目标的方向变化。例如,如果马克在外汇市场上不断贬值,德国中央银行为了支持马克的汇价,它可在市场上抛外汇买马克,由于马克流通减少,德国货币供应下降,利率呈上升趋势,人们就愿意在外汇市场多保留马克,使马克的汇价上升。这种干预方式一般来说非常有效,代价是国内既定的货币政策会受到影响,是中央银行看到本国货币的汇率长期偏离均衡价格时才愿意采取的。
判断中央银行的干预是否有效,并不是看中央银行干预的次数多少和所用的金额大小。从中央银行干预外汇的历史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如果外汇市场异常剧烈的波动是因为信息效益差、突发事件、人为投机等因素引起的,而由于这些因素对外汇市场的扭曲经常是短期的,那么,中央银行的干预会十分有效,或者说,中央银行的直接干预至少可能使这种短期的扭曲提前结束。
第二,如果一国货币的汇率长期偏高偏低是该国的宏观经济水平、利率和政府货币政策决定的,那么,中央银行的干预从长期来看是无效的。而中央银行之所以坚持进行干预,主要是可能达到以下两个目的:首先,中央银行的干预可缓和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跌势或升势,这样可避免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对国内宏观经济发展的过分冲击;其次,中央银行的干预在短期内常会有明显的效果,其原因是外汇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这种突然出现的政府干预。这给予中央银行一定的时间来重新考虑其货币政策或外汇政策,从而作出适当的调整。
(三)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历史发展
从1973年到现在,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经常在外汇市场上进行直接干预,其中较大的联合干预约有5次,成功和失败的兼而有之。
对1976年—1979年美元弱势的干预 在经过1974年至1975年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以后,美国的经济仍处于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的处境。卡特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决定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利率在上涨,但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涨得更快,外汇市场因此开始不断地抛美元,使美元的汇价一路下跌。
面对美元的跌势,卡特政府决定干预外汇市场。1978年10月底,卡特政府宣布了一项反通货膨胀的计划,但由于对美国未来的货币政府并没有明确的表示,美元反而在外汇市场上狂泻。面临马克和日元升值的巨大压力,德国和日本两国的中央银行被迫进行不改变自己政策为前提的大规模干预,买美元抛本国货币,但收效甚微。
1978年11月1日,卡特总统宣布美元汇价太低,美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将直接进行干预。由于前一星期的反通货膨胀计划使外汇市场大失所望,卡特这次宣布的干预包含两项重要的政策转变。第一,货币政策将紧缩。联邦储备银行将把贴现率提高一个百分点,使贴现率达到当时历史高点的9.5%,从而使这次干预包含政策内容。第二,美国中央银行将调用300亿美元干预外汇市场,平稳美元的汇价。其中150亿将从其他中央银行借调,50亿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取和特别提款权的销售,50亿为所谓“卡特债券”(Carter bonds),即财政部在国外销售的以马克和瑞士法郎记帐的债券。卡特计划宣布后,外汇市场果然受到震动,对其第一项紧缩政策更加警觉。在11月1日上午9:13,美元对马克的汇价立刻比前一天的最低点上升3.25%,达到1.83马克;几分钟后,随着中央银行抛出6,900万马克、1,900万瑞士法郎后,美元继续上升,对马克的汇价又上升1%,对瑞士法郎的汇价也上升到1.567。在针对日元的干预动用了500万美元之后,美元对日元的汇价也跌至187.5日元。在这一天外汇市场收市时,美元对主要外汇的汇价平均上升了7%—10%。
在以后的两个星期内,外汇市场仍有抛美元风,以试探美国等中央银行干预市场的决心,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联合德国、瑞士和日本中央银行,一次又一次地在市场干预。到11月底,美国干预市场的总额达350亿美元,使美元明显回升。但是,到12月初,外汇市场开始怀疑美国是否会真正采取货币紧缩政策,又开始抛美元,使美元再度下跌。美国等中央银行继续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光是美国就花了310亿美元,但干预的效果已明显下降,到12月底,美元汇价已低于11月的水平。美元的真正走强是1979年10月新的联储会主席保罗·沃尔克上台宣布货币供应控制以后的事。
1985年9月工业五国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如果说70年代末美国等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是一场失败的持久战,1985年9月工业5国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则是一场成功的速决战。里根上台后,美元就开始一路走强,到1985年2月25日达到最高点,对马克的汇率高达1美元兑3.4794马克。经过春季和夏季的调整后,美元在该年9月又开始上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五国的财政部长与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开会讨论外汇干预问题。9月22日星期天,五国发表声明。声明说,五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一致同意,“非美元货币对美元的汇价应该进一步走强”,他们“在有必要时将进一步合作,进行干预”。第二天早上,外汇市场美元便立刻大跌,对马克的汇率从2.7352跌到2.6524马克,跌幅达3%以上。美元从此一路下跌,以至到1986年底,日本和德国的中央银行又被迫采取支持美元的干预措施,收效仍然甚微,美元的跌势到1987年初美元中央银行也参加市场干预时才止住。 1985年9月的干预是否有效,外汇市场存在着争论。有人认为,美元在干预前已经开始走弱,即使中央银行银行不干预,它也会在9月份反弹后继续走弱。但更多的意见认为,这次干预还是有效的。
这次干预如果说是成功的话,那就是“信号反应”起的作用。在干预的前后两个星期,汇率大变,而工业国家之间的利率差根本没有变化,一直到10月底,日本在信贷市场上实行紧缩政策,才使利率差开始有真正的变化。但是,这次五国联合至少使外汇市场得到两个强烈信号。首先,这次声明使外汇市场意识到,五个工业国家将会充分协调,竭尽全力地进行更大规模的外汇市场干预。而以后的事实证明,中央银行在干预外汇市场时,确实是那样做的。其次,这次声明意味着美国外汇政策的重大转变。里根政府一开始就奉行让市场自由竞争的自由放任政策,一直听任美元的一路走强,而且对其他国家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要求置之不理。这次美国与其他工业国一起参与干预,使外汇市场有理由相信,美国为了与其他工业国家协调,有可能调整货币和宏观经济政策,使美元开始走弱。
1992年夏季美国等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1992年3月中旬开始,外汇市场对期待已久的美国经济复苏再次失望,在德国高利率和美国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下,开始不断抛售美元,致使美元对几乎所有欧洲货币的汇价都一路下跌。美国与欧洲国家的中央银行分别在7月20日和8月11日两次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这两次干预从性质上来说,都是属不改变各自经济政策的干预,虽然有短时的效果,从中、长期来看却完全是失败的。
第一次干预是7月20日马克与美元的汇价冲击1991年2月以后的新高点1.4430时进行的,美国等15个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联手在市场抛马克买美元,经过3次干预后,美元对马克的汇价一下子从1.4470上升到1.5000,美元在两天内反弹了500多点。但是这次干预并没有止住美元的跌势。在经过半个多月的徘徊后,美元又继续下跌。美国等13个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于8月11日再次联手干预,但效果比第一次还要差。第一轮干预使美元对马克的汇率从1.4620马克反弹到1.4780,仅上升150点,而且时效仅维持了半个多小时。以后美元重新下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3个多小时内分别在美元兑马克的汇率1.4715、1.4730和1.4770等处4次干预市场,抛马克买美元,但仅仅使美元略有反弹。在这次干预中,美国等工业国家共动用了10至15亿美元。然而,两天以后,美元又跌过干预前的最低点。
这次干预之所以失败,除了上面所说的属于不改变政策的干预外,外汇市场对这些干预早有期待也是个重要原因。对外汇市场来说,最以推动市场的是突发性事件,而预料之中的事件往往会提前反映到外汇市场中去。这是第一次干预比第二次干预有效一些的原因。而这两次干预最终不能改变美元的弱势,原因是中央银行不能使外汇市场相信,美元的汇价应该市场价高一些。
1992年9月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1992年9月欧洲货币体系出现危机,外汇市场猛烈地抛售成员国中几乎所有的疲软的货币,英镑、意大利里拉、爱尔兰镑等无不出现大幅度币值下跌的情况。受其株连的是非成员国芬兰等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也出现大跌,迫使这些国家宣布脱离与欧洲货币体系的自愿挂钩。
这次干预中,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几乎都花了很大的代价。德国中央银行花了120多亿美元,英国花了近60亿,而法国向德国中央银行借调外汇进行干预的钱,到11月初才还清。这次干预使欧洲货币体系的矛盾有所缓和,但远远没有解决问题。
由于外汇市场的短期波动非常频繁且幅度较大,创造了非常多的短期获利机会。因此,把握上述主要因素和外汇市场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分析能力和盈利能力是很有帮助
|
|